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是( )。
A. 教学内容和手段
B. 老师和教科书
C. 学生和教科书
D. 教育者和教科书
2. 提倡“学而优则仕”,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夸美纽斯 D. 荀子
3. 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4. “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重要影响。
A. 教育 B.环境 C.遗传 D.家庭教育
5. 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
A. 促进者 B. 研究者 C. 建设者 D. 开发者
6.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 示范性 B. 复杂性 C. 创造性 D. 劳动方式个体性
7.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该体现( )。
A. 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 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 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 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8.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
A. 促进教育的专一化成长
B. 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C. 倡导建构学习
D.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9.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 内容改革 B. 方法改革 C. 课程改革 D. 思想改革
10.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 检查知识 B. 领会知识
B.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11. 班主任工作是从( )开始的。
A. 评定学生操行
B. 教育个别学生
C. 了解和研究学生
D. 组织班集体
12. 一名教师在走到安静的教室门口时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随时注意
13. 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
A. 注意的分散 B. 注意的转移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稳定
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思维过程属于( )。
A.联想 B.幻想 C.理想 D.想象
15.教师在课堂上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这种思维方法是( )。
A.创造思维 B.聚合思维 C.发散思维 D.直觉思维
16.能力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下列不属于能力发展差异的是( )。
A.天才儿童 B.大器晚成 C.多愁善感 D.过目不忘
17.1924 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18.自我意识包括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
A.自我了解 B.自我实现 C.自我评价 D.自我监控
19.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做法的依据是
学习的( )。
A. 准备律 B. 练习律 C.效果律 D.刺激
20.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
称为( )。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贵州教师招聘免责声明:贵州教师招聘所提供信息均来源于贵州教育厅、贵州教育网、贵州教育考试网、163人事考试信息网以及贵州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铜仁、毕节、黔南、黔东南以及黔西南等地人民政府网站以及教育部门网站。